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留下的文物古跡自然不少,其中也不乏中外文化融合的結晶。但如今所存原版已是鳳毛麟角,很多消失的古跡只存文獻,難覓影像。
今天就把那些毀于近代并留下影像資料的部分建筑做一番展示,以此紀念那曾經的文化建樹。
北京慶壽寺雙塔,生于1257-1258年間,卒于1955年,800多年歷史,修西長安街時消失。
北京天橋禮拜寺,卒于約1960年-1970年。
北京城墻(西直門段)
北京地安門,卒于1954年底, 北京皇城四門之一。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儀門,卒于1985年。
原為清大學士賽尚阿的宅第,同治元年(1862)在衙門院內東側設立京師同文館,稱“東所”,培養外語人才,是中國個外語學校。
北京宣武區包頭章胡同的“轉彎抹角”,卒于2007年宣武區大吉片拆遷改造。
天津南運河邊的敕建大王廟,生于1746-1751年間,卒于1960年,鎮水之用,大王廟的主神是金龍四大王。
長安右門,卒于1952年。
昔日長安左門稱作"龍門",長安右門稱"虎門",每年陰歷八月中旬,刑部在西千步廊舉行"秋審"。死罪犯人從南門洞入聽審,然后與該年的冬至日砍頭,也是過此門入廣場。
安慶清真寺,最后一次重建于1896年,卒于1970年。
鎮遠鄒泗鐘祠牌樓,生于1813年,卒于1960年-1970年。
牌樓為六柱五間三層重檐廡殿塔式牌樓,門楣上方豎刻“敕建鄒太常公祠”楷體石額,曾是鎮遠最雄偉的牌樓。
開封二曾祠,生于1893年,卒于1960年-1970年。
河東河道總督許振瑋為紀念其鄉試恩師曾國藩而建。因祠內祀曾國藩和曾國荃,故名二曾祠。二曾祠規模宏大,分東西兩大院落。中間雙脊建筑為瓣香樓。
杭州鼓樓,最后一次消失于1960年-1970年,現鼓樓為當代重建。
杭州火車站,第二代,生于1941年,卒于1997年。代車站建于1910年,抗戰被炸毀。
蘭州雷壇河握橋,生于明永樂間,卒于1952年。
為蘭州八景之一“虹橋春漲”,因城市建設拆除,當時許多地方紳士出面阻攔未果。
握橋建造方法特殊,在兩岸堤壩插木,挑梁凌空對握,河中無柱,不懼水沖之患,稱得上是建橋史上一次技術革命。
昆明金馬坊,卒于1960年-1970年,現在金馬碧雞坊是1998年在原址按原風格重建的。
青島老火車站,生于1901年,卒于1991年?,F在的火車站,是老火車站后移15米以后按照原樣放大1.5倍重建的,僅僅是鐘樓部分。
濟南老火車站,生于1912年,卒于1992年7月1日。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德國建筑師赫爾曼菲舍爾設計的一座典型的德式車站建筑。
南昌萬壽宮,卒于1960年。
因紀念江西人的保護神—道教宗師許旌陽真人而建,時名“旌陽古祠”。
萬壽宮是江西人心中的圣地,有江西人的地方必有萬壽宮,一般江西會館即是萬壽宮所在。
重慶萬州橋,生于1870年,卒于1970年。
這些古建筑的消失,有的因為是歷史原因,有的是因為城建規劃,還有一部分是年久失修,若中國加固行業早起步個幾十年,是不是就會有更多的“國之瑰寶”留存下來呢?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